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

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 贸易的繁荣。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何一民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 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 一衰一兴的原因。

 

(1)特点: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 背景: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 (2)特点: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 原因:衰: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 兴: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 【解析】 试题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扬州是中国古代的城市,特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一进行概括,例如,“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繁荣的背景主要突出“交通的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封建政府重视扬州的发展”等角度概括即可。而曼彻斯特却是英国近代的新兴工业城市,特点主要突出资本主义工业发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城市、并不具备军事功能等方面进行概括。 (2)近代扬州“衰”既要从表面的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不再优越,又要从根本的传统经济丧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的角度进行解释。曼彻斯特“兴”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业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火车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大幅度的提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

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

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 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

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

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

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 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不同影 响。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措施的是

A. 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B. 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

C. 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查看答案

大会……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路,指导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次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这一真知灼见并没在当时贯彻下去。材料中的大会召开于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    B.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C.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