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

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A.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 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C 【解析】“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等字眼意在强调“民心即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抗日大局的重要性,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心即民族意识的觉醒而非强调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政府坚持的是偏面抗战路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抗日民族统--战线已经初步建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查看答案

(题文)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A.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查看答案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查看答案

(题文)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