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治维新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也使世界为之瞩目。阅读下列材料: 虽然总的政治格式...

明治维新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也使世界为之瞩目。阅读下列材料:

虽然总的政治格式维持僵硬不变,但在表层下面,儒家和本国的封建观念准则之间、经济增长和一成不变的阶级社会之间,存在着充满巨大推动力的紧张关系。日本远未因孤立而变成一个静止的社会,它依然能够进行重大的变革。

……同时对经济的现代化也做出了努力,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建立了起来,货币制度经改革后,以圆为单位,一圆大约值半个美元。日本还建立了灯塔,改善了港口设施,全国有电报网相联,铁路也开始修建,由东京到入海口横滨的铁路线于1872年完成。蚕丝生产由于采用了机械缫丝而得到改进,这一简单革新主要是由私人资本完成的。其他工业耗资较多,不能在短短的数年内获利。政府自己在军火生产和矿山的开发方面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并在其他各个部门中建造了试验性工厂。

—以上材料摘编自埃德温·赖肖尔(美)《日本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前日本“僵硬不变”的政治格式,并分析说明它所造成的日本社会的“紧张关系”

(2)据材料概括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特征,并说明日本经济近代化有哪些成功经验。

 

(1)政治格式:腐朽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幕藩体制) 紧张关系: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广大人民起义反对幕府统治;部分大名和武士对幕府统治的不满。(答“儒家和本国的封建观念准则之间、经济增长和一成不变的阶级社会之间”给1分) (2)特征:营造现代金融环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私人资本与政府扶植、示范相结合;轻重工业并举。 经验:立足国情进行改革;改革措施全面有效;改革进程循序渐进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明治维新前幕藩体制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明治维新之前政治和经济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货币制度经改革后”“政府自己在军火生产和矿山的开发方面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并在其他各个部门中建造了试验性工厂”信息并结合明治维新经济发展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立足国情进行改革、改革措施全面有效以及改革进程循序渐进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去中国做一次免费旅行,华盛顿没有反对。一夜之间,乒乓球获得了新的地位。连尼克松也告诉部下说:“我在法学院念书时,就是个相当不错的乒乓球运动员。可以说,我打得相当好。……莫斯科闷闷不乐。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到达中国。……在美国球队离京去香港的当天,尼克松总统宣布放宽已有20年之久的美国对华贸易禁运,北京则恢复同华盛顿和伦敦的电话联系。可谈的事实在不少。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总统透露,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博士在7月9——11日间秘密去了北京,而他本人接受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邀请。这个消息显示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尼克松总统的声明震惊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震动尤为强烈。这一“尼克松震动”是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构成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中的一个分水岭。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中美关系大门打开至今已有40多年,两国关系走到今天,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中美关系非常重要,这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每年来往人次超过600万。另一句话是非常复杂,如果中国和美国打起贸易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冲击和影响。中美关系复杂远不止这一点。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两国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点也越来越多。

—王宝付(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员,从事安全战略和中美军事关系问题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为何闷闷不乐?“可谈的事实在不少”,你认为中美双方可能会谈哪些事?尼克松自认为乒乓球“可以说,我打得相当好”,谈谈你的见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的声明为什么震惊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震动又为什么尤为强烈?你如何看待“尼克松总统的声明构成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中的一个分水岭”?

(3)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查看答案

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杨度(注:立宪派的中坚人物)之所以力攻革命党“民族主义”之缪,是因为当时的革命党人多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宣扬中国“亡国论”,“毫无根据地否认满族是中国人,如说满洲未建国前为中国的‘羁縻州’,不同于中国主权直接覆盖之领土,且未曾在明代取得中国国籍云云,满族既非中国人,清朝取代明朝,便非一般皇室更替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为外族所灭亡”。

—摘编自章开沅《“排满”平议——对辛亥革命前后民族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前狭隘的“民族主义”主要存在哪些局限?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明代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宪宗“十五六年未尝与群臣相见”,“上下否隔,朝政日非”。①孝宗日从事于“烧炼斋醮”,“视朝渐晏”,章奏“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②武宗“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之颠倒,举措之乖方,政务之废弛,岂不宜哉”。③

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④

材料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只有唐、明、清三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让人疑感,就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⑤

—摘引:①⑤清代赵翼:《陔余丛考》②④《明史》③《明武宗实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的政治特质和布政使的地位。

(2)材料中赵翼慨叹“诚不可解也”,表达了他怎样的困惑?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国家政治管理体系的角度破解赵翼的困惑。

(3)结合上述材料,评价明代的政治管理体系。

 

查看答案

2017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查看答案

学者王俊彦在《中日关系掘井人》一书中,精选了中日友好关系的缔造者共45人(下表为部分),以纪实手法生动描述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明做出的特殊贡献。这些中日双方的政治家及有识之士的行为

中方

日方

1.毛泽东:中日关系的缔造者

21.松本治一郎:日中友好先驱

2.周恩来:中日关系的奠基者

24.松村谦三:搭建中日友好的转向之桥

5.郭袜若:中日民间友好先驱

28.内山完造:努力推进中日民间外交

11.楚图南:中日文化交流促进者

33.田中角荣:决断中日建交功系千古

12.张奚若:善于结交日本朋友

39.白土吾夫: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A. 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 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D. 受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