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D.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C 【解析】 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可以看出,在西周分封制下,舆服制度体现了等级制度,與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不断完善”,排除;西周时期尚未确立君主专制,排除B;舆服制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其实也是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时所有国家大事,君王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君王要发布命令,包括作战命令,必须在宗庙发布。君王要授给臣下官职,必须在宗庙举行册命礼。由此得出西周时

A. 西周王权受宗法制的严格制约

B. 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C. 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进行统治

D. 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于是奕䜣起初主战热情开始冷却,倾向求和。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权衡利害,奕䜣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以中国出卖大片领土主权结局。战后,为便于与列强“合作”,奕䜣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奕䜣在“自强”名义下积极倡导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光绪二十年,奕䜣旧疾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奕䜣成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奕䜣的功过。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500-2000 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 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17 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 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 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 范、岛国位置

 

 

20 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 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