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这项活动也是“全面防卫日”的重点项目之一。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以及社会各界1万多人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10时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材料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全面防卫日”)的共同原因和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有何本质区别,中国的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1)原因: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特点:“公祭日”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比较规范和隆重;目的侧重于唤醒公众珍惜和平。 (2)区别:新加坡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 现实意义: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试题(1)共同的原因: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有关特点,可结合中国公祭的情况回答,首先是“公祭日”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再者公祭比较规范和隆重;公祭的目的侧重于唤醒公众珍惜和平。 (2)根据材料一中可知新加坡是总商会组织的,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意义,一个是对中国自身,再就是对亚洲和世界。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经过磋商,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美国方面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它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德把人类社会划分成两个阵营:一边是普通百姓,和平对他们而言是最有益的;另一边是王朝统治者,他们不断把百姓赶进战火硝烟。这种区分带有革命性的含义,各国民众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在共同的和平的利益上形成跨国界的共识。

—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材料三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日本人民不希望有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而战争对他们毫无好处。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康德对世界和平的基本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结合这一事例,简析材料一中康德和平观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认为人类保障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20年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

 

查看答案

(题文)联合国日是

A. 6月26日

B. 7月24日

C. 10月24日

D. 10月26日

 

查看答案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下列对此大会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B. 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C. 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D. 强调核武器将导致的严重后果

 

查看答案

(题文)第一次提出建立联合国设想的是

A. 美国和苏联

B. 中国和英国

C. 美国和英国

D. 苏联和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