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解析】 由“夷”到“洋”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学习西方,对西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蔑视到尊重,但反映不出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故选A,排除B;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为“洋”了,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都是西方中心,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人称谓的变化,无法体现对西方外交政策的变化,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部政治学著作把下列历史人物归为一类,主要因为他们都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家    B.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士

C.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D. 主张变法的改革领袖

 

查看答案

伏尔泰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朝夕膜拜,在他的眼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典范,佛教、道教、喇嘛就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表明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伏尔泰实际上是在推崇:(   

A、博爱精神                            B、平等的精神

C、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                 D、理性精神

 

查看答案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理念是万物本源

 

查看答案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当时的希腊(    

A.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思想民主,人文色彩浓厚

D.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