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8分)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1分)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2分)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解析】 (1)本问是基础题,属于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里进行说明。首先,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次,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再次,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3)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材料一、二引自《史记·周本纪》,属于二手史料。特点:根据“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综合概述其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指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西学人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这一观点

A. 有利于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

B. 正确认识了文艺复兴的实质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混淆了欧亚古学复兴的性质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一位学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这位学者是

A. 胡克    B. 施莱登

C. 拉马克    D. 达尔文

 

查看答案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 思想统一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刑辅德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 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