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论文的关键词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 “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

某论文的关键词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 “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下列选项中,最可能作为其主题的是

A.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B.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C.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D.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A 【解析】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分别是德国和日本制造的法西斯罪行,“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是德日法西斯受到正义审判。故本题合适的主题是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故选A。B强调要有忧患意识,排除;C强调要有反抗意识,排除;D强调要有宽恕的胸怀,排除。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戈雷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平等交流的见证

B. 是西方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暴行和血腥的见证

C. 是欧洲殖民者奴隶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D.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90年代以来,美国共对外用兵42次,直接投入实战11次,年均用兵率比冷战时期高出一倍还多。1998年以来,美国对外国多次实施航空兵与导弹打击,规模也一次比一次大——1998年8月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1993年3月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联盟力量”的航空兵与导弹打击。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和目的。

(2)观察材料二所提供的地图,判断是哪场战争。结合历史及时政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形势有何特点?有何重要启示?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劈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故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材料三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官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贞忠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黄仁宇提出了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