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我国的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C.国家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人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
B. 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
D. 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 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 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 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保持和谐的关系
下图反映出当时的战略意图是
A. 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B.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停战投降
D. 实现解放战争主战场的转移
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变动
D.直观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