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

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材料二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二者是何关系?

1986年,李泽厚在《走向未来>创刊号上发表题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论文。他在文中指出,五四时期,“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再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丁守和也谈到:“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戊戌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彭明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科学和民主之外,排斥在启蒙运动之外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郑永年《中西方启蒙的差异》

(2)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兴起的;其目的是救亡图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其性质上,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其内容上,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其历程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动接受(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救亡与启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救亡唤起了启蒙,救亡深化了启蒙;启蒙的目的是救亡,启蒙也会促进救亡。 【解析】 (1)特点:根据“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得出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兴起的;根据“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得出其目的是救亡图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根据“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得出其性质上,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根据“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得出其内容上,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其历程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动接受(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 (2)关系:根据材料二可知救亡与启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认识:根据“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概括总结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 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答案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了1949年以来的首次直接会面。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一重大行动反映了

A. “一国两制”得到全体台湾同胞认可

B. “一国两制”是两岸的共同追求

C. 海峡两岸存在的敌对关系全面消除

D. 和平统一符合民族的根本利益

 

查看答案

(题文)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宪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两次修改

A. 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状况

B. 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

C. 巩固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

D.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查看答案

它“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材料中“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A. 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

B. 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提高

D. 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