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加强了世界联系。

材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成就:蒸汽机的发明。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或汽车、飞机),加强了世界联系。 (3)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因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客观影响。 ②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⑤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推动。 (4) 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应当联系所学,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加强了世界联系。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分析得出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客观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4)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

(1)从图中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如果全选则按前两个批改),

概括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形成其基本特征的原因。

材料二: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任选两个峰值分别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果全选则按前两个批改)。

 

查看答案

“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大众媒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视

C. 电话

D. 报刊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 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 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A. 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 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 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