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指出:“明人拟作末流(末流:已经衰落并失去既有的精神实质的艺术文艺等流派),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由此推知
A. 明代社会和政治进人就退期
B. 宋明理学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
C. 明代心学成为社会主流精神
D. 明代文学某种程度反映社会现实
近年来,有人通过对黄金价格折算,计算出北宋的人均GDP达2280美元。史学界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80%。这可以说明
A. 历史事实必须借助现代技术得出
B. 史学界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不良倾向
C. 以上史论尚须多重史证加以甄别
D. 宋代商业剧变可作为直接史料证据
唐朝出现了“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赛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以及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游,等等。以上现象主要反映出
A. 重视民族文化传承
B. 政治统一社会安定
C. 国家实力超迈往古
D. 社会经济持续繁荣
阅读下表:
史料内容 | 史料出处 |
(西汉)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 | 《史记·货殖列传》 |
(西汉)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信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 《汉书·食货志》 |
(东汉)今富方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 | 《后汉书·桓谭传》 |
(西汉)时公主列侯虽有国邑,而无余财……以贷……皆俯首而取给于富商大费,后方以邑入偿之 | 《史记·平准书》 |
由上表可以得到关于汉代的准确信息是
A. 债务市场有一定发展
B. 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
C. 政府多与商业活动
D. 农商政策有较大调整
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
A. 对国家的统治权
B. 对宗族的统治权
C. 对封邑的统治权
D. 对民众的统治权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加强了世界联系。
材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