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革命党人多有要求毁党建国的提议,立宪派也要求革命党人撤销党名,手握重兵的黄兴耐心回答了不能取消同盟会名称的理由,表示:“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各国政党大抵如此。”黄兴反对取消同盟会的出发点是
A. 民主代议制需要政党竞争
B. 武装斗争依靠政党领导
C. 社会利益需要政党来代表
D. 政党竞争优于武力角逐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
A. 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中共成立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
C.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已经明确
D. 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 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 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的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这说明
A.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 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
D. 实业救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A. 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 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 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 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