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 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 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A. 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 B. 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
C. 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 D. 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