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 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 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 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 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在明清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这说明,明清江南市镇
A.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B. 是农业商品化的结果
C. 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
D. 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 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 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