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做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予以充分保障。这一纲领 (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民众的团结和民主的发展
D.使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好军事团。女子精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逐渐确立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 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 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 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 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