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
A. A
B. B
C. C
D. D
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 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 B. 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
C. 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 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这说明“宗法”强调的是
A. 政治隶属
B. 尊奉服从
C. 血缘等级
D. 分配继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