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
B. 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C. 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
D. 民主共和的精神
1909年初,《大公报》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 电视 B. 电影 C. 报纸 D. 广播
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 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 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 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 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