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至1936年我国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造成这一时期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危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B. 国民经济建设引进机器设备
C. 抗战时期需大量进口军事物资
D. 长期内战生活资料依赖进口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题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 民族独立富强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工业化的实现 D. 实现民主政治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 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 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 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