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园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
据估计,l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l850年到l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l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C. 20世纪70年代,两国政策失误导致粮食减产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 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 斯大林模式的动员力和组织效率
D. 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 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 提倡“新经济”
B. 发展社会主义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实施计划经济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调整工业生产
B. 实行“以工代赈”
C. 调节农业生产
D. 整顿财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