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纺织

D. 制瓷

 

B 【解析】根据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水排用于制造农具,属于冶铁工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指水排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故排除A,B正确。纺织业和制瓷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地租提高了四五倍。1633年在贵族巴洛的领地上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领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的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所交地租却占领地地租总收入的二分之一。16年后在同一块领地上,租地的农场主增至十人,租用了领地的42%,所交的地租占地租总收入的67%;另外58%的土地由46户农民耕种,所交地租为地租总收入的29%。这种现象是哪一个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 西班牙式的小农经济

B. 荷兰式农村商业经济

C. 英国式的农场经济

D. 法国式的富农经济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

A.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查看答案

1878年1月,日本《邮便报知新闻》发表了题为《论清国不可轻视》的文章,认为中国潜力巨大,“欲奉告有轻视清人思想者,交际各国中最可惧者即为清国”。这一观点

A. 体现出清政府的“贵华夏”观念

B. 基于对中国物质力量的较高评估

C. 呼吁日本政府学习中国的近代化

D. 直接推动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

 

查看答案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

B. 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C. 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

D. 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

 

查看答案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很快出现了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据此可知

A. 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由更加充分了

C. 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正逐渐恢复

D.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