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給。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与宋代义庄之制相比,概括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孔孟学说复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出现
A. 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
B. 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 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 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