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局长应根据总统的指示,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此规定
A. 调整了企业和劳资关系
B. 目的是防止农产品过剩
C.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1933年,美国在西部和西南部毁掉了1,000万英亩的棉田。这种做法有利于
A. 恢复银行信用
B.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
C. 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增加就业
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
A.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B. 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 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
D. 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
A. 我国已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 企业的自主权不断得以提升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他们的这一举动
A. 超越了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C. 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D. 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松花江上》是1947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这一现象说明
A. 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B.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C. 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D. 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