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下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这反映了当时下表
国家 | 邮政 | 电站 | 煤炭 | 铁路 | 航空 |
英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75 |
法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75 |
西德 | 100 | 75 | 50 | 100 | 100 |
日本 | 100 | 私有 | 私有 | 75 | 25 |
美国 | 100 | 25 | 私有 | 25 | 私有 |
A. 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 发达国家中公有制经济占主导
C. 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能源工业是各国国有化的重点
《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局长应根据总统的指示,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此规定
A. 调整了企业和劳资关系
B. 目的是防止农产品过剩
C.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1933年,美国在西部和西南部毁掉了1,000万英亩的棉田。这种做法有利于
A. 恢复银行信用
B.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
C. 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