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映了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 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 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 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A. 法家的改革思想
B. 道家的无为思想
C. 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墨家的尚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