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
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中共防止在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