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A. 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 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 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 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
C. 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 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A. 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须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 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 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 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 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 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