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法老是古代埃及王国时期国王的尊称。原意是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

阅读下列材料:法老是古代埃及王国时期国王的尊称。原意是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的代名词,意为居住在宫殿里的人。法老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神的化身。他们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许多法老还在自己名字的末尾写上太阳神拉的名字。中国古代的君主称“王”、称“天子”、称“皇帝”。

请回答:

(1)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异同?

(2)作为古代埃及文明永恒的象征,金字塔如何反映了古埃及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比较:①相同点:古埃及和中国古代的君主,都是各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两者都有“王”之称;两国君主都把自己神化,古埃及国王自称“太阳神的儿子”,中国古代君主称“天的儿子”。②不同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如“皇帝”的称呼就源于“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埃及君主称“法老”,“法老”原意为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的代名词。 (2)①体现了古埃及国王的无上权威。②体现了掌管太阳神祭祀事务的祭司贵族阶层的强大权威。③三角形的金字塔形象地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阶级结构,贫苦大众组成庞大的金字塔塔底,拥有财富和权势的贵族是金字塔的塔尖。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他们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中国古代的君主称‘王’,称‘天子’、称‘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神化等方面回答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相同。再从本国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回答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不同。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王权威、祭司贵族权威、阶级结构等方面回答金字塔如何反映了古埃及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他(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三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成功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请回答:

(1)上述引文中的“他(胡夫)”是一个什么人物?

(2)古代中、埃两国丧葬习俗的相似性说明了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人类的一种什么意识?

(3)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有怎样的地位?

 

查看答案

古埃及法老为什么要把陵墓修建成金字塔形状呢?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古埃及王陵形式自然演变的结果。古埃及最早的王陵是画墓,用砖砌成,在砖墙上绘有墓主生前某些活动场面的图画。由画墓发展到马斯塔巴,再到阶梯形金字塔,最后发展成角锥体的金字塔。后来,英国学者爱德华兹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金字塔的修建,和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有关。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升天,阶梯形金字塔可使法老的灵魂借助阶梯升上天堂。角锥体金字塔的四条棱线形似太阳的光芒,则象征了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20世纪六十年代,瑞士人埃里奇.冯·达更提出一种大胆的推测,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关于金字塔的建造之谜,学者们仍然争论不休,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

上述的几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示意图能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在古埃及,法老们大规模兴建金字塔作为自己的坟墓是在

A. 古王国时期

B. 中王国时期

C. 新王国时期

D. 后王国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