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D. 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胡佛所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A. “自由放任”政策
B.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B. 高利润低消费的矛盾
C.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D. 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本溪关广梅在改革过程中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致富,但在改革中也面临各种阻力和困难。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终在全党上下达成共识是在
A. 中共“十四大”后
B.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C. 中共“十三大”后
D. 上海浦东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题文)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 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 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