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战国《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指出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而予以惩办”的原因。后来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一政策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1)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2)违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新经济政策。 (3)安徽和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 行的(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原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 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重视农业发展;适时进行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措施;无农不稳,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1)核心思想:根据“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得出重农抑商。经济基础:结合所学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积极影响:可从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总结回答。 (2)原因:根据“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得出违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 (3)根据所学可知,“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安徽和四川实行。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包产到户”政策,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认识:可从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政策要符合国情、减轻农民负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总结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指的是什么政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走向全球化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1937年

41.4

12.5

6

9

4.8

1948年

56.4

11.7

4.1

4.3

1.5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西班牙、葡萄牙“征服海洋”的政治条件和精神因素;西班牙、葡萄牙开启了怎样的“人类历史大幕”?

(2)材料二的数据表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什么影响?

(3)根据你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了解,选择一个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思路。

 

查看答案

(题文)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为此中国应对时代主题的举措是

A.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地位

 

查看答案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 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 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 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查看答案

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公司的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销售,生产则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他突出的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

A. 经济区域化

B. 经济全球化

C. 贸易自由化

D. 经济多极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