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材料旨在说明
A. 兴修水利实现了秦国的富强
B. 农田灌溉促进粮食产量
C. 修水渠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 水利技术已日益成熟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这反映了
A. 封建王朝税赋沉重
B. 当时禁止农民逃亡
C. 小农经济地位重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牛耕)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 牛耕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 使用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 牛耕取代了人力耕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然而独立的、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且由译述西洋文化史专著为开端。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1902年撰《新史学》,批评旧史学的弊端。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1921年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28篇。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承担启蒙任务的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法国的外交实践中,“戴高乐主义”的印记十分明显:
1958年9月,戴高乐提出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遭到美、英的拒绝。
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
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
1960年6月,塞内加尔和马里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独立国家,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
1963年,法国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飞机中队的指挥权;
1963年1月,法国和德国在巴黎签订法德合作条约。
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敦促美国向法国学习,趁早承认中国。
1966年,戴高乐正式访问苏联。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戴高乐主义”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主义”形成的背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代,晁错向汉文帝上《移民实边书>,说“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至汉武、宣、昭帝时期,河西的移民连同戍卒已达50万人。唐代,陆贽向唐德宗上书,力主从内地募民到西北边地屯田戍边,自北宋至明朝,通过征集役夫、招募流民和扩大驻军的方式,移民大量涌向西北。至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发布谕旨:“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小民自量生计艰难,不得不就他处营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范围),辟展、鸟鲁木齐等处……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摘编自宾静《中国清朝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向西北迁移目的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中期向西北移民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