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 | 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中央集权过多的问题 |
1960年冬 | 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1961年1月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 |
综合上表可知,在此期间,中国
A. 试图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 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C. 初步解决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D. 逐步加大力度干预经济发展
北伐以前 | 国民党需要借助广东农民的力量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和统一广东 |
北伐开始后 | 广东成为后方基地,国民党需要广东政治安定和提供财政支持,国民党左派多随军队北上,留守广东的军政势力多为国民党右派 |
上表为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扶助”农民运动的政治考量。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北伐后广东成为全国农运的中心
B. 北伐后农运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
C. 农运推动了政局变化和北伐进程
D. 广东农运随革命形势发展而高涨
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上述变化是
A. 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
B. 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
C.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
D. 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 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 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 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 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题文)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 专业性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D. 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应适度分权
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