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境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恋爱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
C. 爱国学生宣传抗日救国
D. 徐小姐爱好读书,上网查资料
(题文)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0世纪后期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过激的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集体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过一个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办法”,这一办法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农业集体化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