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加强了世界联系。

材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成就:蒸汽机的发明。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或汽车、飞机),加强了世界联系。 (3)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因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客观影响。 ②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⑤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推动。 (4) 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应当联系所学,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和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使出行更加方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加强了世界联系。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分析得出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客观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4)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按自然昼夜、农时季节等进行活动到定时定点活动;从传统计时的更、刻、“一袋烟”、“一盏茶”等模糊概念到精确的时、分、秒。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C. 科技开始落后于世界

D. 人们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查看答案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这反映出

A. 我国报刊内容丰富并走向成熟

B. 政府重视对报刊舆论宣传控制

C. 中国大众传媒呈现出畸形发展

D. 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题文)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材料所述现象

A.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

C. 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

D. 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

 

查看答案

(加试题)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 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 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 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查看答案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 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 “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 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西用、百花齐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