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1)佛、道两教的兴起,冲击传统儒学观念,儒学的内在缺陷。 (2)观点:“仁”和“礼”;影响:促使理想人格养成,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增进协调入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培养民族精神。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的信息从佛、道两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冲击以及儒学的内在缺陷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归纳孔孟儒学观点,依据材料二“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归纳理学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理想人格养成、和谐社会构建、协调入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以及培养民族精神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查看答案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 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

A. 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 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 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 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查看答案

(题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子说:“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己乃所以复礼,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复礼之功也。”“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可见,两人的“克己”

A. 产生的背景相同

B. 使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C. 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D. 实现的途径不同

 

查看答案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包括

A. 格物致知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查看答案

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人是

A. 庄子

B. 商鞅

C. 李斯

D. 韩非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