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B 【解析】材料没有“郡”的信息,排除A,在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的领地变小了,封皇子为诸侯王,皇帝与诸侯王的亲缘更近,故B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取代异姓诸侯王”,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查看答案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行省制

 

查看答案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查看答案

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