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2丈,锦3两,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闻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材料二  1581年张居正改革,其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材料三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问,固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唐朝到清朝分别实行的赋税制度,并概括其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1)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特点是主要征收实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特点是征收银两,征收种类由繁杂变为简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特点是以土地为征税标准;废除了人头税。 (2)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3)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过渡: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 【解析】 第(1)问,“赋税制度”,依据材料一、二、三信息可知是唐朝的租庸调制、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特点是主要征收实物;一条鞭法特点是征收银两,征收种类由繁杂变为简单;摊丁入亩特点是以土地为征税标准,废除了人头税。 第(2)问,“积极效果”,依据材料四数据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人口增加、农民的依附关系、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分析。 第(3)问,“演变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征税标准、征收内容、人口税的比重等角度概括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橫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种现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种观点加以论证。

 

查看答案

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查看答案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   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查看答案

五代、宋朝的“音乐文学”,上承于诗,下沿为曲。在这一“音乐文学”的创作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是

A. 屈原

B. 司马相如

C. 苏轼

D. 关汉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