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7年习近平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谈上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

2017年习近平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谈上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监督机制从古代就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在秦朝我国监察机制基本形成。

材料二汉代的监察机构叫作御史台,长官仍为御史大夫。汉朝的御史大夫既有参与朝政的权力,又有“制监百司,纠绳不法”的权力。汉武帝将全国划分13个大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为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其中五条是针对不法官吏制定的,一是假公济私,侵夺百姓;二是草菅人命,滥施刑罚;三是任用非人,压制人才;四是放纵子弟,为非作歹;五是庇护豪强,通行受贿。

材料三唐代监察机制更为严密,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代监察制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御史可以参加司法审判,对于重大案件,“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俗称“三堂会审”。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御史“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组织部副部长韩愈就曾担任过监察御史。

——据《新唐书百官志》、《唐六典》

材料四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节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制度?请你根据所学例证“秦朝我国监察机制基本形成”。

(2)结合材料二简述汉代监察机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汉武帝设刺史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述唐代检察制度的特点,并谈谈此制度的弊端。

(4)材料四向我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1)制度:三公九卿制 例证:秦朝时期在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其中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就是掌监察的。秦朝的御史大夫官职仅次于丞相,即“候补丞相”。秦始皇还对郡一级机构派驻监察御史及郡县制,负责地方的监察工作。这说明在秦朝,我国的监察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了。 (2)特点:御史大夫监察百官;问责机制较为完善,等级制,有法可依。 意义:刺史秉皇命监察,可以直奏皇帝,对牵制皇权和澄清地方吏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特点:唐在御史台之下设立台院、殿院、察院,各院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弊端:尽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设计十分精细严密,但是由于皇帝不放心臣下可又无力控制所有臣下,导致监察官系统内部或互相制肘或互相勾结,尤其是监察系统与行政和军事系统的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官官相护,包庇徇私,不了了之的事无法杜绝,根本不可能彻底铲除腐败。这种监察毕竟是为专制君主服务,并为其操纵的,归根结底逃不出人治的范畴。 (4)信息: ①魏徵是谏官,唐代设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 ②魏徵心系国家,敢于上书谏言,敢于直谏,恪守君臣关系,尽了作臣子的义务和责任。(也可以说是敬业爱国)③唐太宗虚心纳谏,痛惜人才,从这上面讲是个较为开明的君主。(考生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制度:从“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秦代的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这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例证:本题要求的是例证监察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中央官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这是中央内部监察制度的形式。此外,秦始皇还对郡一级机构派驻监察御史及郡县制,负责地方的监察工作。因此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都已形成,表明在秦朝我国的监察制度已经形成。 (2)特点:从“汉代的监察机构叫作御史台,长官仍为御史大夫。”可以看出汉承秦制,御史大夫依旧负责监察百官。从“汉武帝还为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其中五条是针对不法官吏制定的”可以看出汉代的监察机构问责机制较为完善,存在等级制,并且有法可依。意义:刺史是在地方负责监察的官员,刺史秉皇命监察,可以直奏皇帝,这样有利于中央集权。 (3)特点:从材料来看,唐代的监察机构更为严密,,在御史台之下又设置了台院、殿院和察院,各院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从“唐代监察制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御史可以参加司法审判”可以看出御史台具有司法权,监察制度更为严密。弊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监察制度是皇帝自身不能掌控朝臣的一种表现,需要利用监察机制来控制朝臣。这样就会促使朝臣相互勾结,避免监察,由此会产生相应的腐败问题,对整个中央政府内部是不利的。 (4)从“”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可以得出魏徵是谏官,心系国家,敢于上书谏言。也能得出唐代设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从“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以看出唐太宗虚心纳谏,痛惜人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2丈,锦3两,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闻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材料二  1581年张居正改革,其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材料三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问,固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唐朝到清朝分别实行的赋税制度,并概括其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橫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种现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种观点加以论证。

 

查看答案

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查看答案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   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