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A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强调了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故选A;“工商皆本”意识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故可排除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都出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后,故都不是最初的觉醒,故可排除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

A. 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    B. 革命派批判维新变法

C. 义和团批判维新    D. 新文化运动批判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 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 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 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 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查看答案

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平偏向主要表现在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C.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查看答案

18986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C.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D.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查看答案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替代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融为一体,开辟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亡国之际于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关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

    傅斯年自言“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却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

    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同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的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摘编自陈平原《触揽历史与进人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