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了。……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3年”、“欲望平等,要求生存”、“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知识”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所示的历史事件,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特征,故排除ABC。进一步可知,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启发了民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瞿秋白在一段回忆中提到: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大行其道

B. 中国与俄国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

C. 中国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非常多

D. 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较为模糊

 

查看答案

某学生以“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校,他可以查阅的是

A. 《日知录》

B. 《海国图志》

C. 《变法通议》

D. 《明夷待访录》

 

查看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查看答案

(题文)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

A. 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    B. 革命派批判维新变法

C. 义和团批判维新    D. 新文化运动批判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 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 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 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 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