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 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坚紧,生铁安置其上……洪炉鼓鞘,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该炼钢工艺最早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民间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