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孟子》载:“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该主张
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B. 反映出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增强
C. 成为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
D.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君主开明
B. 政治统一
C. 思想繁荣
D. 社会转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题文)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 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衣料来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