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从材料可知
①工匠技术高超
②劳务市场出现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日工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某地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件精美的瓷瓶,上面有相互缠绕的青花图案。据此判断该瓷器最早出自( )
A. 东汉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
A. 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 蒙古贵族的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 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题文)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题文)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