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有人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A. 顾恺之
B. 展子虔
C. 阎立本
D. 张择端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虽然已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但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顽强结合基础上的“超稳定”的封建制度,尚未进入全面瓦解的阶段。明清文化正由这种社会格局所决定。下列对明清文化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占据文化宗主地位②早期启蒙思想兴起
③戏曲艺术开始进入成熟阶段④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开始衰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造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等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事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火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税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紀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 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从1917年开始迅速发展,这一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盈利,1917—1921年共获利560多万两。但是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路。以上材料说明
A. 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C. 纺织业是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D.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影响重大
(题文)学者何善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像某些专著所说的那样黑暗专制,到处遏制摧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那么,即使提供再多的机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不会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外部因素无关 B. 北洋军阀政府并不是一个黑暗专制的政府
C. 国内因素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北洋政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