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1871年至1890年中国洋纱进口量从50000担增长到1082000担,20年间洋纱年进口量增长了近21倍。这说明
A. 民族工业遭到了严重摧残
B. 中国织布业日益趋向破产
C. 传统棉纺织业发生了异变
D. 棉纺织业近代化发展加强
1887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材料表明清政府
A. 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
B. 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
C. 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
D. 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
太平天国推行科考取士制度,考前张贴告示,向军民示以试期,士子充分要在规定的日子到“典诏命”衙报名,不报名者不得与考,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据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
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体现政权的封建化
C. 借助儒学收揽人才
D. 试图扩大统治基础
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下表是明清两代对于私盐有关规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
A. 盐税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
B. 明清注重保持盐业市场稳定
C. 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盐法
D. 政府注重维护官盐垄断市场
宋朝政府鼓励商人将案件送官审理,理学大师朱熹为地方官时,也曾鼓励百姓碰上遭人违约受害时挺身而出,在衙门讨回公道。这一现象
A. 表明统治者推祟有序的社会秩序
B. 说明政府逐渐改变传统的抑商政策
C. 符合“无讼为善政”的历史传统
D. 成为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