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A.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 “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B 【解析】 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人心愤夷已极……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说明了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面对外国的侵略的愤慨之情以及对地方官员称夷务为“洋务”的不满,因此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故B项正确。A项是顽固派的治国之道,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C项“喜谈洋务”和D.项“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与题意相反,故CD两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 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 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 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 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查看答案

(题文)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有哪些局限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它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第二次飞跃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