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 孝、廉的选官标准

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 科举考试的办法

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 【解析】 试题由“改察举之制”可知材料是关于汉代察举制改革张衡上疏强调察举制推行至今二百年“必先孝行”反对改变这一选官的标准。他认为孝、廉是“本”章句是“末”。因此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查看答案

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 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 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 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查看答案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对材料中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 “纯钢是百炼钢原料    B. “一锻一轻是由于偷工减料造成的

C. “累锻而斤两不减应是相对而言的    D. “炼之至尽而全无钢是技术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尹达这段话意在强调

A. 古史传说似是而非不足为信    B. 古史传说有助于历史研究

C. 考古学已完全证明古史传说    D. 应该科学地对待古史传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