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启得以一人之虑也……启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材料表明唐太宗
A. 强调以法治国 B. 推崇民本思想 C. 主张民主治国 D. 强化君主专制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据此可知
A. 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
B. 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
C. 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 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端方(1861-1911年),清末大臣。端方任职两江总督期间(1906---1909年)、力主学习西方并躬身践行。近代以来,两江地区发达的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两江地区的农民依旧不思改良。
为了改变两江农民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瑞方在两江地区大力倡设新式农业学堂。在他看来,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是学习西方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能多派一人必能得一人之益、能早派一日必能收一日之功”。1907年,在端方的支持下,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麓设立了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宝山县县令提出捐廉开办试验场也得到了端方的认可。同年,瑞方还专门派人到保定府调查农会章程,借鉴保定农会的经验,并以其为蓝本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
——摘编自胡茂胜、杨虎《端方与清末两江农业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方在两江地区发展农业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方发展农业措施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铁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
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