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说:“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这反映出
A. 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
B. 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C. 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
D. 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 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 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下面是作者黄文农(1920年代末)所做的题目为《上任一年多以后的新贵作如是想》的漫画。图中文字为:大拉司存在外国银行最靠得住了,其中拉司为上海话,意为钞票、金钱。漫画表明
A. 北洋军阀鱼肉百姓投降卖国
B.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严重
C. 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D. 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
据统计,1820年至1952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3降到了1/20,实际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平均水平的1/4。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部动荡与列强侵略
B. 西学东渐与经济衰退
C. 生产停滞与民族危机
D. 政局混乱与工业落后
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这一现象表明清政府旨在
A.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B.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C. 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 D. 强化巩固科举制度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