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下列现象,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 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C. 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 D. 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
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对于此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写文章盛赞:“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凯恩斯如此盛赞是因为该项政策有助于
A.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 刺激外贸,复苏经济
C. 恢复银行经营信誉
D. 扩展市场消费能力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居各国之首
B. 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
C.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 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在西欧某一历史时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音乐的服务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音乐家也由受雇于宫廷的奴仆变成了为争取个人的成功而创作和演奏的艺术家。适应了这些变化而盛行的音乐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